
本报记者 张芗逸
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会议还作出“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等部署。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通过柔性制造实现个性化定制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当前,柔性制造已经在家电、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战略引导与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柔性制造工厂建设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到规模化实践阶段。
“面向未来,推动制造业柔性升级需坚持系统观念,打好“技术、数据、人才、金融”四位一体的组合拳。”田惠敏说。
助力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柔性制造的核心是“以需定产”,能够精准响应消费升级,有效解决传统大规模生产下的供需错配问题。
在田惠敏看来,柔性制造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更能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同时,柔性制造体系具备快速响应和自我调整能力,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迅速转产、调配资源,有效对冲“断链”风险。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柔性生产线可精准匹配细分人群个性化需求,缩短新品上市周期,降低库存,提高供需适配性,直接激活终端消费。对企业而言,通过“以销定产”减少库存积压,能够有效提高产能利用率与资金周转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盈利水平。
近年来,柔性制造持续推进,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中国未来产业之柔性制造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柔性制造2020年市场规模约620亿元,2025年预计达1300亿元。行业渗透从汽车、家电延伸至服装、食品等领域,其中汽车行业柔性产线占比已达35%。
政策也为拓宽柔性制造的行业应用提供了助力。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于今年3月份印发的《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面向造纸、日用化学品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数字化产线,提升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等关键要素在线监测与优化调控能力。
田惠敏表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不断深化,为快速换产、个性化排程提供了强大支撑,夯实了柔性制造的基础。
推动制造业柔性升级
产业升级对柔性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探索提供了落地应用场景。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生物、工业智能等核心技术应用,创新柔性生产线、智能工厂、绿色工厂、高标准数字园区、零碳园区等应用场景。
“柔性生产有个概念是换型,例如一条生产线在设计之初用于生产数码相机,通过一定调配后也可以生产手机。”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负责人马可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灵巧手等具身智能产品在柔性制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往的生产条件下,需要通过更换设备甚至工人才能完成换型过程。如果使灵巧手具备生产能力,让它“学会”生产线上各类产品的生产方式,换型就可以在灵巧手技能库中进行快捷切换,节省了设备或工人更换的流程和时间,实现柔性制造。
郑磊表示,柔性制造需要数字孪生、AI调度、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同步落地,其有望带动机器人、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也将催生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复合型技师等新岗位,推动制造业从“规模红利”走向“价值红利”。
展望未来,田惠敏认为,为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应强化“数字底座”建设,夯实技术支撑。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规模化应用,打破跨企业、跨行业的数据壁垒,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降低其柔性改造成本。同时,政策也应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制造核心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财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